追溯动漫产业发展,从低幼系列到神话题材,实现成功突围

2020-01-06



动画是通过把人物的表情、动作、变化等分解后化成很多动作瞬间的画幅,再用摄像机连续拍摄成一系列画面,给视觉造成连续变化的画面。动画电影,泛指以动画方式呈现的电影,用来与真人电影做出区隔。动画电影的分类。1)按照来源可分为原创动画电影和IP改编的动画电影,IP主要来源于网络文学和漫画。2)按照载体可分为院线动画电影和网络动画电影,《星游记之风暴法米拉》是我国首部动画网络大电影,于2017年在爱奇艺上线。3)按照技术形态可分为手绘动画、定格动画、电脑动画三大门类。下面具体介绍动画电影的第三种分类。



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手绘动画:也被称为传统动画或二维手绘动画,是由动画师用笔在专业的透明度高的纸上绘制,多张图纸拍成胶片放入电影机制作出动画。现代手绘动画需扫描进电脑上色合成。定格动画:又名逐帧动画,是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放映,从而产生仿佛活了一般的人物或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奇异角色。通常所指的定格动画一般都是由黏土偶,木偶或混合材料的角色来演出的。


电脑动画:也被称为CG(Computer Graphics)动画,是借助计算机来制作动画的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二维动画(2D)和三维动画(3D)两类。二维动画是对手工传统动画的一个改进,就是将事先手工制作的原动画逐帧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帮助完成绘线上色的工作,并且由计算机控制完成纪录工作。三维动画是指利用三维动画软件在计算机中建立虚拟的三维世界,设计师按照项目要求去搭建模型和模拟效果。当动画电影项目利用三维软件完成制作以后,就可以让计算机自动运算生成最后的画面。


动画电影产业属于动漫产业的一部分,根据2017年《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以及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动漫行业报告》数据显示,过去3年动漫产业的总产值从1214.7亿元增长至1747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12.74%。从产业结构来看,电视动画片和动画电影的产值占比14%,2018年全国动画电影票房为42.5亿元,占比约2%,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授权、衍生品和其他占73%。



动画电影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内容创意、中游制作和下游发行三个环节:

动画电影行业产业链上游是内容方,包括原创动画公司以及漫画IP或网文IP的内容提供方。这个环节还涉及到动画电影的投资方即资金方,主要包括:(1)出品方,指平台委托原创公司进行IP改编或研发创作;(2)联合出品方,指平台和原创公司联合投资动画电影;(3)原创动画公司自有资金投资动画电影;


中上游是动画电影制作环节,涉及到原创动画制作公司,以及以外包订单为主的动画制作代工企业;中下游是动画电影发行渠道,主要包括:(1)电影院线;(2)网络视频播放平台,如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等;


下游是基于IP的衍生品开发公司,包括IP授权代理公司和衍生品开发公司。



20世纪90年代之前,国产动画电影主要依靠手绘画面、逐格拍摄制作完成。9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使电影动画使用的技术手段越发丰富,制作上已经突破传统手绘方式以及单线平涂,形成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电脑动画制作,大幅提高了动画电影作品的制作效率。



1)动画电影制作周期比真人电影更长,成人向题材的平均周期为1.6年

动画电影制作主要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及发行四个环节,每个环节涉及的细分工序较多。动画电影的平均制作时间在1年以上,精品作品的生产周期在2~3年。



片方在项目备案日已完成了部分前期策划工作,动画电影作品从项目备案到公映日期时间可以近似作为影片的制作时间。我们统计得到2012~2017年完成备案的动画电影的平均制作时间为1.46年/部,按照类型划分来看,低幼向动画电影的制作时间比成人向更短,2017年备案的动画电影项目中,低幼向制作时间1.17年,比成人向短约5个月时间。与真人电影相比,2017年真人电影的备案到公映的平均时间为1.11年,与之相比动画电影的制作周期更长。


具体制作流程如下:

前期制作:剧本、设定、设计、分镜

由策划部门构思整个故事的世界观架构及整体剧情走向,完成后将策划交由编剧丰富故事剧情并形成剧本。分镜(台本)部门将运用镜头语言把文字变成图像镜头,用表演丰富剧情与角色,分镜需要完成“空间关系、镜头运动、镜头时间、分解动作”等要素。接着由导演或专门的故事板绘画师编绘故事板来安排剧情中的重要镜头。


中期制作:2D:作画、背景、上色;3D:动画、建模、绑定、灯光、渲染

中期制作相当于动画电影的生产阶段,主要包括二维动画制作和三维动画制作,代工主要完成中期制作环节。二维动画制作主要依赖动画师绘制创作,原画师在分镜的基础上完成layout工作,后续进行作画(第一原画、第二原画、中割)、背景、上色。三维动画制作是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工具,如常用的Maya,UE4等主流动画软件、zbrush/mudbox等专业数字雕刻软件、substance/mari等专业材质贴图软件、yeti/xgen等专业毛发插件、Houdini等专业特效制作软件、Arnold/redshift/octane GPU等专业渲染器,进行建模、绑定、材质贴图、灯光、渲染等工作。



后期制作:特效、合成、剪辑、配音配乐、成片

视频剪辑部门通过剪辑软件将零散的视频组合并调整,配音部门进行配音,音乐音效部门根据剪辑后的视频,对其添加背景音乐或声响,如爆炸、撞击等,随后完成混音制作及视频输出校审,最终输出无损MOV格式的成品,提交给政府主管部门报审。


发行和授权:广告、联名推广、点映

发行部门在报审通过后,将影片在各大院线、电视台、新媒体各个渠道播映。版权部门在发行后,把有影响力的IP形象及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授权给其他领域,例如:玩具、图书、食品、婴幼儿产品等。在IP衍生品成熟的市场,授权活动在制作中期已经开始,商业化与内容制作同步进行。


动画电影作为虚拟产品,与游戏产品开发更为类似,创作人员不直接体现到作品内容上,制作进度更易把控,产品开发风险和市场风险低,不会因为演员因素导致上映问题。近年来,《情圣2》、《爵迹2》和《刀背藏身》等真人电影因为演员原因导致无法上映。


2)动画电影制作成本相对较高,中期制作占总制作的70%

以方特动漫拟投资动画影片的成本结构为例,制作成本大约在7000~9000万元/部,占电影项目总费用的62%,宣传推广及其他费用占38%。制作费用中,剧本、美术、导演、制片、统筹等前期费用约1500~1800万元,占制作费用的19.35%,动画、模型、特效、合成等中期费用5000~6200万元,占比约67%,音乐、配音及其他后期制作环节费用1000~1300万元,占比约13.65%。



以中国首部电脑技术绘制的动画电影《宝莲灯》为界限,将我国动画电影发展史划分为两大阶段,为“前”数字动画电影时代(1926~1998年)和数字动画电影时代(1999年~至今)。我们主要探讨1999年以后的数字动画电影时代情况。


1)1999~2014年,迷茫期新发展,“低幼”动画电影爆发

21世纪初,国产动画电影进入迷茫发展期。自2004年以来,针对原创动画片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以税收优惠和补贴大力扶持国产动画,在此期间虽有《梁祝》、《风云诀》、《魔比斯环》等优质影片,但国产动画电影总票房始终在千万级徘徊,占全年总票房的1%。


2009~2014年,影剧联动,“低幼”动画电影票房爆发。2005年7月,《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在全国各大电视台轮番播映,历时四年完成了IP培育,积累了数亿的受众群体,2009年1月《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大电影上映,累计总票房1亿元,打破了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市场的坚冰。低幼动画“影剧”联动的商业模式获得成功后,“熊出没”、“赛尔号”、“猪猪侠”、“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潜艇总动员”等动画IP纷纷进行动画大电影项目开发,都走出了较好的票房成长曲线。


2011~2014年间,国产低幼动画电影票房从2.32亿元增长至8.1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52%。5000万元票房以上的影片合计15部,其中喜羊羊系列大电影有5部破亿,2014年上映的《熊出没之夺宝熊兵》以2.47亿元票房位居榜首。除动画片IP衍生大电影外,原创IP《神秘世界历险记》、《辛巴达历险记》以及传统神话题材作品《神笔马良》、《大闹天宫3D》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截至2014年,低幼动画电影的上映数量达到20部,相比2011年增长185%。



2)2015年至今,成人向动画电影取得突破,新生代动画工作室崭露头角

在低幼动画一片繁荣中,部分新生代的动画工作室开始尝试“成人向”题材的动画电影,如青青树动画工作室的《魁拔》系列三部曲,艾尔平方工作室的《十万个冷笑话》,玄机科技的《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米粒影业的《龙之谷:破晓奇兵》,大部分票房表现惨淡,其中《龙之谷:破晓奇兵》以当时最高的6000万元制作成本,仅获得了5730万元票房成绩。2014年上映的《十万个冷笑话》凭借漫画和动画积累的超高人气,以1000万元的制作成本斩获了1亿元的电影票房。



《大圣归来》成功带动成人向动画电影市场升温。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在毛发渲染、灯光渲染等多项技术上获得突破,该技术也被应用到国产动画《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熊出没之雪岭熊风》影片中,两部影片成功跻身当年动画电影票房榜前五,《大圣归来》更是以9.56亿元的票房成绩成功打开了国产动画的票房天花板。2016~2018年,合计上映的非低幼影片达到23部,累计票房12.51亿元,单片票房达到5440万元,但2017~2018年非低幼动画的票房始终在2~3亿元左右徘徊,但已有15名导演完成了千万级以上票房的处女作,不断试错迭代,为后续项目积累经验。


成人向动画电影创作模式仍在探索,单片票房波动性较大。在低幼市场行之有效的“影剧联动”、“影游联动”的模式对于成人向的动画电影市场未能实现预期价值,其中2014年《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上映前期间完成了4部动画片作品的IP培育,获得了较高的人气和口碑,电影最终仅获得5954.7万元的票房,仅有168.7万观影人次,占1600万粉丝数的10%。同样失败的案例还有2018年基于《侠岚》系列动画的大电影《风语咒》,基于腾讯视频热播动漫《全职高手》的大电影《全职高手之荣耀巅峰》等作品,最终票房均未能收回制作成本。


新生代工作室崭露头角,原创动画IP不断试错迭代,追光动画厚积薄发。除了成人向动画IP的工作室进行联动大电影的开发外,很多新生代的创意工作室开始打造原创IP,如彼岸天的《大鱼海棠》(5.64亿元)、追光动画的《小门神》(0.78亿元)、《阿唐奇遇》(0.3亿元)、《猫与桃花源》(0.22亿元)和《白蛇·缘起》(4.5亿元),好传文化的《大护法》(0.87亿元),乐无边动画的《大世界》(262万元)等原创IP影片陆续上映,大部分参与创作的动画工作室都是成立于2009年以后的新生代工作室。



“神话题材+设定新意+故事共情+高精制作”或成为下一个成人向动画电影生产模式。现有的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保证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在此基础上进行剧情和人物的再创造,剧情和设定新意可以吸引观众的好奇心和观影热情,人物、剧情能引发共情而不陷入俗套,最后用高精制作托起整体影片质量。可以发现无论是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还是2019年的《白蛇·缘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都遵循着这一创作规律。


神话题材不存在IP垄断,但故事创造和高精制作环节存在壁垒。2015年至今,神话题材立项的动画电影数量显著增多,初步统计片名中包含“西游”的动画电影项目就有11个,包含“悟空”、“八戒”的项目有7个;片名中包含“哪吒”的动画电影项目有7个,包含“白蛇”、“白娘子”的项目有4个,如下表所示。但我们发现最后能取得票房成功的并不是备案最早的,追光动画的《白蛇:缘起》和可可豆的《哪吒之魔童降临》的制作备案时间都较晚,但是票房成绩却是最好的。“主创团队”+“制作效率”就起到了非常关键作用,追光动画王微团队前期失败经验积累,饺子团队在剧情设计和人物设定上的创意以及光线彩条屋导演工作室生态体系的资源支持使两者均获得了成功。


2004~2008年,限制进口、税收优惠、鼓励原创,扶持国产动画产业发展。2004年4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国产动画片与引进动画片每季度播出比例不低于6:4。2006年8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直接指出下午5至8点,禁播国外动漫节目,且每日全国动漫播出总量中,国产动漫比例不低于70%。2008年2月《关于加强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指出各动画频道在17:00-21 :00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栏目,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对象的频道,要严格执行国产和进口7:3的规定。在进口限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限制播放国外动漫影视片后,我国动漫影视作品的产量快速增长:以电视动画片为例,1993年全国制作完成4部作品,共195分钟;2001年制作完成13部,共8,511分钟,2007年底,全国电视动画片产量已经达到了10万分钟。



在产业扶持方面,期间内出台了包括《关于实行优秀国产动画片推荐播出办法的通知》、《关于促进我国动画创作发展的具体措施》以及《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十部委联合颁布)等多项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动画片长期扶持,对国产动画片制作发行机构在增值税、所得税、关税等税收予以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国产动画发展,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动漫企业境内上市融资。



2015年至今,政策扶持力度保持平稳,动画产业市场化竞争加剧。动漫产业的税收优惠和优秀作品扶持政策仍在延续,在补贴和资本开放上没有进一步宽松趋势。我们以新三板37家动画挂牌公司为例,分析政府对动画产业的补贴及税收优惠情况。统计发现,2016年政府补贴同比大幅增长224%至7165万元后整体规模保持平稳。按照2018年公告数据来看,新三板动画公司中有22家公司税率在15%及以下。在2019年8月《哪吒之魔童降世》研讨会上,中宣部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动画电影在政策、资金、人才上的扶持力度,继续抓好动画电影的精品生产”,动画电影政策面或有边际改善迹象。



国产动画电影上映数量恢复增长。2010~2016年期间动画电影数量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国产动画电影是主要增长来源,2016年上映动画电影数量达到60部,其中国产动画电影37部,占比超过60%。2016~2017年国产动画电影上映数量有所下滑,2018~2019年上半年上映数量有所回暖,2019年上映数量同比增长41.7%。从动画电影结构来看,2018年上映动画电影中,国产动画33部,占比52.4%,进口动画主要来自日本和美国,分别为13部和6部,其余11部来自其他国家(英、法、德等)。



从国产动画和进口动画比较来看,进口动画平均票房较高,2016年甚至达到2.47亿元/部(主要贡献影片包括《疯狂动物城》(15.27亿)、《功夫熊猫3》(10亿)、《你的名字。》(5.75亿)等),国产动画影片平均票房从2010年2200万爬升至2015年的5000万,随后进入横盘状态,截至2019上半年国产动画电影在《熊出没》、《白蛇缘起》、《小猪佩奇过大年》等过亿影片带动下,单片票房大幅提升至9700万元。从电影质量来看,进口动画电影票房加权评分总体保持在9分以上,2010~2015年期间国产动画电影的质量和口碑持续改善,与进口动画电影的猫眼加权的评分差距逐渐收窄,并在2019年上半年成功实现反超。



动画电影近年来虽有增长,但与整体电影市场相比,数量和票房比例仍然较低。2018年动画电影上映数量占比虽然有明显提升至11.47%,但由于单片票房并没有明显改善,总体产出票房占总票房比重同比继续下滑至6.87%。2019年上半年,在头部动画内容带动下,动画电影票房和数量占比实现同步增长,电影数量占比同比提升3pct至14.46%,票房占比同比提升5pct至11.86%。



动画头部效应显著,1~5亿动画成中流砥柱,5亿以上对动画票房拉升力最强。从动画历史动画影片的票房分布来看:1000万,5000万,1亿,3亿,5亿为主要分布节点。影片票房结构来看,过去三年,1000万票房以下的长尾动画影片数量众多,占总动画影片数量平均为35%,票房贡献为1~2%;1000万~5000万票房区间的影片数量平均占比为33.5%,票房贡献为8~10%;5000万以上票房影片占剩余三分之一,其中1~5亿动画影片数量平均占比约17.5%,平均票房贡献约为30%,是国内市场的中流砥柱。5亿以上的动画影片数量相对较少,但票房贡献度高(40%以上),整体票房拉升力最强。


从集中度指标来看,2016~2018年,动画电影票房CR3平均为44%,CR5平均为55%,2019年前三季度在《哪吒》单片49亿巨额票房带动下,CR3达到67%,CR5平均达到76%。对比真人电影市场来看,2018年CR3为16.74%,CR5为24.89%,仅为动画电影集中度的一半,说明动画电影市场的集中度更为明显。



动画电影暑期档市场集中度近7成,春节档单部票房最高。从重点档期的单部动画电影平均票房来看,春节档动画电影多出爆款,《熊出没系列大电影》长期驻守,平均单部产出2.05亿。国庆档和贺岁档的单片票房表现不俗,分别为1.21亿元/部和0.92亿元/部。选择在暑期档定档的动画影片较多,但单部票房产出较低,仅有0.33亿,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成功打破暑期无大片的格局,暑期档单片票房成功跃居各档期第一。元旦档则表现最差,单部票房仅0.17亿,票房占比远低于数量占比。



从动画电影的制式来看,3D动画电影呈现量少质优之势。2D动画影片数量上占据优势地位,然而从单部电影平均票房来看,单部2D片的平均票房远低于3D动画电影。2015年,2D动画的单部平均票房仅0.16亿元,2019H1已增长3倍升至0.66亿元;相比于2D,单部3D片的平均票房无明显增长趋势,除了2016~2018年出现下滑以外,2015至2016年、2018H1至2019H1是增长的,2019H1单部平均票房已达到2.05亿,超过2D约1.4亿。



美国、日本的动画产业发展成熟,通过其发展历程和现状可以发现海外动画市场繁荣有以下特征:

1)头部集中,TOP10动画电影占总体动画电影的比重超过70%。

2)优质内容,合家欢系列成熟,同时高制作质量(平均单分钟7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可以有效补偿影片在创意和故事上的不足,抬高了内容下限。

3)系列迭代,美国动画电影的系列动画IP的电影票房前三代作品票房增长稳定,后续出现衰减和分化,在投入产出比上,系列动画比独立动画更高,且近年来有扩大趋势。根据Box  Office  Mojo数据,统计得到两者在2018年全球票房比制作预算的比重大约为6.2x和3.0x。

4)全球发行,美国动画IP拥有广泛的全球受众群体和卓越的海外发行能力,过去十年间,北美动画影片的全球票房是国内票房的3x左右,是影片盈利的重要保障。此外,日本动漫的海外收入占比达到46.2%,是近年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5)衍生繁荣,除了票房收益外,美国动画IP具有强大的衍生能力,其中零售衍生品是最大的部分,维尼熊、米老鼠和他的朋友们的内容收益不足衍生品收益的十分之一。日本动漫产业的衍生商品和授权市场的收入规模达到8796亿日元,占总市场的24.3%,是播放权市场收入的3倍。


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动画电影制造国,我们从北美动画电影数量和票房的增长趋势、头部动画电影情况、投入产出比结构、三个角度剖析北美动画电影市场。北美动画电影依据票房体量划可分为五个阶段:



1)萌芽期:1995年皮克斯的第一部计算机动画《玩具总动员》拉开了现代动画电影的序幕。

2)成长前期:1998年皮克斯与迪士尼的《虫虫危机》登上屏幕,北美动画电影票房进入5亿时代,行业进入缓慢发展时期,皮克斯、迪士尼、梦工厂主导市场。

3)成长中期:2004年梦工厂制作的《怪物史瑞克2》收获4.41亿美元票房,北美动画电影票房突破10亿美元天花板,蓝天工作室、索尼动漫、照明娱乐相继推出第一部动画电影,动画电影产能快速增长。

4)成长后期:2010年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3》登上银幕,北美动画电影票房跨入15亿美元时代,随着DC漫画改组为DC娱乐,各大电影公司加快动画电影版图。

5)成熟期:2016年皮克斯制作的《海底总动员2》、照明娱乐的《爱宠大机密》等多部热门影片的上映,将北美动画电影带入20亿美元时代,随着迪士尼对20世纪福克斯的收购案完成,寡头格局已定。


动画电影数量和票房占比稳步上行。1995~2018年,北美动画电影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飞跃式的发展。从数量上看,每年制作的动画电影数量从1995的个位数增长到如今的三十多部,在整个电影产业规模扩大的背景下,数量占比仅有小幅度上升,从1995年的2.9%增长到4%左右。The Numbers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北美动画电影每年基本保持在20部以上,且2016之后每年动画电影数量超过了30部,其中2017年共上映34部动画电影,占总电影数量的4.59%。截止至2019年8月共上映动画电影21部,占总电影数量的4.02%。


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北美动画电影票房占比在经过3~4年的增长后有1~2年的小幅回落,但整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1995年北美动画电影票房仅占电影总票房的6.62%,而如今这一比例已经扩大到14%左右,其中2016年北美动画电影票房达到23.13亿元,占总票房20.55%,主要由于2016年涌现较多品质优良的动画电影,如《海底总动员2》、《疯狂动物城》、《爱宠大机密》。



在北美动画电影中,每年票房超过1亿美元的数量维持在6部左右,头部动画电影数量占所有动画电影数量的20%左右,其中2016年有8部电影票房超过1亿美元,数量占比为25%。票房超过1亿美元的动画电影票房总和基本高于10亿美元,其中2016年接近20亿美元,头部动画电影票房占动画电影总票房的比例基本维持在80%左右。20%的数量比例贡献了80%的票房,足以见得,动画电影头部效应明显,整个北美动画电影市场份额几乎被几部精品电影垄断。



根据The  Numbers披露的电影预算数据,2010~2019年上线的107部动画电影投入产出比为3.91,而这期间所有类型电影产出比为3.22。在动画电影中,制作成本在0.75~1亿美元的投入产出比最高,为6.27,制作成本高于1.5亿美元的为4.09,而制作成本在0.25~0.5亿美元的仅有2.06,因此对工作室来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优的策略是以中型产品为主,以高成本制作为辅,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六大电影公司每年稳定占据北美总票房市场份额的80%左右。其中,迪士尼的市场份额逐年攀升,从2012年前的13%左右一直增长至2018年的26%;华纳兄弟自2010年以来市场份额较为稳定,徘徊在14%~18%;索尼和派拉蒙市场份额逐年下滑,尤其是派拉蒙,甚至在近几年多次跌出六大行列。随着迪士尼对福克斯收购案的完成,迪士尼市场份额将扩大到市场的1/3,稳坐好莱坞首把交椅。



2017年日本广义动漫市场规模达到2.15万亿日元,连续8年实现正增长。从海内外市场规模对比可以看出,国内市场规模从2002年到2014年每年保持稳定增长,在2014年达到顶峰后开始回落;海外市场规模在2005年之后逐年下降,自2013年增速转正,其中2015年增速高达78.65%,是近年来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日本动漫产业遍布九大领域,2002~2017年,动画电影规模仅占整个市场的1.3%~3.5%,其中2017年票房收入为410亿日元,仅占整个动漫市场的1.9%;动漫商品是国内动漫市场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份额在2010年之前稳定在40%~50%,自2010年开始下滑,占比从47.78%下滑至2019年的24.31%。由于中国地区的动画进口限制,2006~2009年期间海外市场收入持续收缩,从2006年的5204亿日元累计下滑51%至2009年的5597亿日元,2012年后海外市场恢复增长,2015年重新回到2006年的水平,2016~2017年海外市场保持30%的增速水平,2017年底达到9948亿日元,占总动漫产业的46.21%。



动画电影数量不断攀升,票房维持高位。2000~2015年,日本动画电影内容产出持续丰富,从31部增长到84部,2016~2017年产量保持稳定;单片票房也实现了持续增长,剔除个别年份单片爆发带来的异常点外,单片票房从4~5亿日元/部增长至6~8亿日元/部,两者共同推动日本动画电影市场上行,截至2017年实现票房410亿日元。其中,2001年、2004年、2016年票房显著高出同时期票房是因为这三年分别上映了《千与千寻》(308亿日元)、《哈尔的移动城堡》(196亿日元)、《你的名字。》(250.3亿日元),位列日本动画电影票房榜前三。从日本动画电影票房占总票房的比重来看,中枢缓步上移:2000~2005年为13~14%,2006~2010年为15%~16%,2011年至今为20%,个别产品大年能达到25%以上。



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手机访问“行行查”小程序更方便

影视 动漫

相关推荐

房价利率重新调整!新政来临已购房者面临二选一

结直肠癌迎来早期筛查新方法,血浆可提取肿瘤细胞留下的“指纹”

全球最大飞机制造厂出现逆转,2011年以来首超波音!

贵州实施疫苗数字化监控!3月底前全国实现疫苗可追溯、可核查

L3自动驾驶技术基本成熟,韩欲当全球第一?并提出L4自动驾驶思路

全国首批氢燃料电池通勤客车已交付,加满只需10分钟可续航300公里

史上最严苛的空调能效标准即将颁布,市场淘汰率或在45%左右

中国自主造首个纯电动客船在武汉试运行,全程采用全锂电池推进

西南油气田总产量增幅占全国1/3,2035年将建成全国最大天然气工业基地

大乙烯建成以来产量首次达产,国内乙烯行业景气度下行趋势或反转

行行查

行业研究数据库

移动端
追溯动漫产业发展,从低幼系列到神话题材,实现成功突围
2020-01-06



动画是通过把人物的表情、动作、变化等分解后化成很多动作瞬间的画幅,再用摄像机连续拍摄成一系列画面,给视觉造成连续变化的画面。动画电影,泛指以动画方式呈现的电影,用来与真人电影做出区隔。动画电影的分类。1)按照来源可分为原创动画电影和IP改编的动画电影,IP主要来源于网络文学和漫画。2)按照载体可分为院线动画电影和网络动画电影,《星游记之风暴法米拉》是我国首部动画网络大电影,于2017年在爱奇艺上线。3)按照技术形态可分为手绘动画、定格动画、电脑动画三大门类。下面具体介绍动画电影的第三种分类。



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手绘动画:也被称为传统动画或二维手绘动画,是由动画师用笔在专业的透明度高的纸上绘制,多张图纸拍成胶片放入电影机制作出动画。现代手绘动画需扫描进电脑上色合成。定格动画:又名逐帧动画,是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放映,从而产生仿佛活了一般的人物或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奇异角色。通常所指的定格动画一般都是由黏土偶,木偶或混合材料的角色来演出的。


电脑动画:也被称为CG(Computer Graphics)动画,是借助计算机来制作动画的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二维动画(2D)和三维动画(3D)两类。二维动画是对手工传统动画的一个改进,就是将事先手工制作的原动画逐帧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帮助完成绘线上色的工作,并且由计算机控制完成纪录工作。三维动画是指利用三维动画软件在计算机中建立虚拟的三维世界,设计师按照项目要求去搭建模型和模拟效果。当动画电影项目利用三维软件完成制作以后,就可以让计算机自动运算生成最后的画面。


动画电影产业属于动漫产业的一部分,根据2017年《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以及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动漫行业报告》数据显示,过去3年动漫产业的总产值从1214.7亿元增长至1747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12.74%。从产业结构来看,电视动画片和动画电影的产值占比14%,2018年全国动画电影票房为42.5亿元,占比约2%,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授权、衍生品和其他占73%。



动画电影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内容创意、中游制作和下游发行三个环节:

动画电影行业产业链上游是内容方,包括原创动画公司以及漫画IP或网文IP的内容提供方。这个环节还涉及到动画电影的投资方即资金方,主要包括:(1)出品方,指平台委托原创公司进行IP改编或研发创作;(2)联合出品方,指平台和原创公司联合投资动画电影;(3)原创动画公司自有资金投资动画电影;


中上游是动画电影制作环节,涉及到原创动画制作公司,以及以外包订单为主的动画制作代工企业;中下游是动画电影发行渠道,主要包括:(1)电影院线;(2)网络视频播放平台,如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等;


下游是基于IP的衍生品开发公司,包括IP授权代理公司和衍生品开发公司。



20世纪90年代之前,国产动画电影主要依靠手绘画面、逐格拍摄制作完成。9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使电影动画使用的技术手段越发丰富,制作上已经突破传统手绘方式以及单线平涂,形成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电脑动画制作,大幅提高了动画电影作品的制作效率。



1)动画电影制作周期比真人电影更长,成人向题材的平均周期为1.6年

动画电影制作主要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及发行四个环节,每个环节涉及的细分工序较多。动画电影的平均制作时间在1年以上,精品作品的生产周期在2~3年。



片方在项目备案日已完成了部分前期策划工作,动画电影作品从项目备案到公映日期时间可以近似作为影片的制作时间。我们统计得到2012~2017年完成备案的动画电影的平均制作时间为1.46年/部,按照类型划分来看,低幼向动画电影的制作时间比成人向更短,2017年备案的动画电影项目中,低幼向制作时间1.17年,比成人向短约5个月时间。与真人电影相比,2017年真人电影的备案到公映的平均时间为1.11年,与之相比动画电影的制作周期更长。


具体制作流程如下:

前期制作:剧本、设定、设计、分镜

由策划部门构思整个故事的世界观架构及整体剧情走向,完成后将策划交由编剧丰富故事剧情并形成剧本。分镜(台本)部门将运用镜头语言把文字变成图像镜头,用表演丰富剧情与角色,分镜需要完成“空间关系、镜头运动、镜头时间、分解动作”等要素。接着由导演或专门的故事板绘画师编绘故事板来安排剧情中的重要镜头。


中期制作:2D:作画、背景、上色;3D:动画、建模、绑定、灯光、渲染

中期制作相当于动画电影的生产阶段,主要包括二维动画制作和三维动画制作,代工主要完成中期制作环节。二维动画制作主要依赖动画师绘制创作,原画师在分镜的基础上完成layout工作,后续进行作画(第一原画、第二原画、中割)、背景、上色。三维动画制作是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工具,如常用的Maya,UE4等主流动画软件、zbrush/mudbox等专业数字雕刻软件、substance/mari等专业材质贴图软件、yeti/xgen等专业毛发插件、Houdini等专业特效制作软件、Arnold/redshift/octane GPU等专业渲染器,进行建模、绑定、材质贴图、灯光、渲染等工作。



后期制作:特效、合成、剪辑、配音配乐、成片

视频剪辑部门通过剪辑软件将零散的视频组合并调整,配音部门进行配音,音乐音效部门根据剪辑后的视频,对其添加背景音乐或声响,如爆炸、撞击等,随后完成混音制作及视频输出校审,最终输出无损MOV格式的成品,提交给政府主管部门报审。


发行和授权:广告、联名推广、点映

发行部门在报审通过后,将影片在各大院线、电视台、新媒体各个渠道播映。版权部门在发行后,把有影响力的IP形象及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授权给其他领域,例如:玩具、图书、食品、婴幼儿产品等。在IP衍生品成熟的市场,授权活动在制作中期已经开始,商业化与内容制作同步进行。


动画电影作为虚拟产品,与游戏产品开发更为类似,创作人员不直接体现到作品内容上,制作进度更易把控,产品开发风险和市场风险低,不会因为演员因素导致上映问题。近年来,《情圣2》、《爵迹2》和《刀背藏身》等真人电影因为演员原因导致无法上映。


2)动画电影制作成本相对较高,中期制作占总制作的70%

以方特动漫拟投资动画影片的成本结构为例,制作成本大约在7000~9000万元/部,占电影项目总费用的62%,宣传推广及其他费用占38%。制作费用中,剧本、美术、导演、制片、统筹等前期费用约1500~1800万元,占制作费用的19.35%,动画、模型、特效、合成等中期费用5000~6200万元,占比约67%,音乐、配音及其他后期制作环节费用1000~1300万元,占比约13.65%。



以中国首部电脑技术绘制的动画电影《宝莲灯》为界限,将我国动画电影发展史划分为两大阶段,为“前”数字动画电影时代(1926~1998年)和数字动画电影时代(1999年~至今)。我们主要探讨1999年以后的数字动画电影时代情况。


1)1999~2014年,迷茫期新发展,“低幼”动画电影爆发

21世纪初,国产动画电影进入迷茫发展期。自2004年以来,针对原创动画片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以税收优惠和补贴大力扶持国产动画,在此期间虽有《梁祝》、《风云诀》、《魔比斯环》等优质影片,但国产动画电影总票房始终在千万级徘徊,占全年总票房的1%。


2009~2014年,影剧联动,“低幼”动画电影票房爆发。2005年7月,《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在全国各大电视台轮番播映,历时四年完成了IP培育,积累了数亿的受众群体,2009年1月《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大电影上映,累计总票房1亿元,打破了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市场的坚冰。低幼动画“影剧”联动的商业模式获得成功后,“熊出没”、“赛尔号”、“猪猪侠”、“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潜艇总动员”等动画IP纷纷进行动画大电影项目开发,都走出了较好的票房成长曲线。


2011~2014年间,国产低幼动画电影票房从2.32亿元增长至8.1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52%。5000万元票房以上的影片合计15部,其中喜羊羊系列大电影有5部破亿,2014年上映的《熊出没之夺宝熊兵》以2.47亿元票房位居榜首。除动画片IP衍生大电影外,原创IP《神秘世界历险记》、《辛巴达历险记》以及传统神话题材作品《神笔马良》、《大闹天宫3D》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截至2014年,低幼动画电影的上映数量达到20部,相比2011年增长185%。



2)2015年至今,成人向动画电影取得突破,新生代动画工作室崭露头角

在低幼动画一片繁荣中,部分新生代的动画工作室开始尝试“成人向”题材的动画电影,如青青树动画工作室的《魁拔》系列三部曲,艾尔平方工作室的《十万个冷笑话》,玄机科技的《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米粒影业的《龙之谷:破晓奇兵》,大部分票房表现惨淡,其中《龙之谷:破晓奇兵》以当时最高的6000万元制作成本,仅获得了5730万元票房成绩。2014年上映的《十万个冷笑话》凭借漫画和动画积累的超高人气,以1000万元的制作成本斩获了1亿元的电影票房。



《大圣归来》成功带动成人向动画电影市场升温。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在毛发渲染、灯光渲染等多项技术上获得突破,该技术也被应用到国产动画《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熊出没之雪岭熊风》影片中,两部影片成功跻身当年动画电影票房榜前五,《大圣归来》更是以9.56亿元的票房成绩成功打开了国产动画的票房天花板。2016~2018年,合计上映的非低幼影片达到23部,累计票房12.51亿元,单片票房达到5440万元,但2017~2018年非低幼动画的票房始终在2~3亿元左右徘徊,但已有15名导演完成了千万级以上票房的处女作,不断试错迭代,为后续项目积累经验。


成人向动画电影创作模式仍在探索,单片票房波动性较大。在低幼市场行之有效的“影剧联动”、“影游联动”的模式对于成人向的动画电影市场未能实现预期价值,其中2014年《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上映前期间完成了4部动画片作品的IP培育,获得了较高的人气和口碑,电影最终仅获得5954.7万元的票房,仅有168.7万观影人次,占1600万粉丝数的10%。同样失败的案例还有2018年基于《侠岚》系列动画的大电影《风语咒》,基于腾讯视频热播动漫《全职高手》的大电影《全职高手之荣耀巅峰》等作品,最终票房均未能收回制作成本。


新生代工作室崭露头角,原创动画IP不断试错迭代,追光动画厚积薄发。除了成人向动画IP的工作室进行联动大电影的开发外,很多新生代的创意工作室开始打造原创IP,如彼岸天的《大鱼海棠》(5.64亿元)、追光动画的《小门神》(0.78亿元)、《阿唐奇遇》(0.3亿元)、《猫与桃花源》(0.22亿元)和《白蛇·缘起》(4.5亿元),好传文化的《大护法》(0.87亿元),乐无边动画的《大世界》(262万元)等原创IP影片陆续上映,大部分参与创作的动画工作室都是成立于2009年以后的新生代工作室。



“神话题材+设定新意+故事共情+高精制作”或成为下一个成人向动画电影生产模式。现有的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保证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在此基础上进行剧情和人物的再创造,剧情和设定新意可以吸引观众的好奇心和观影热情,人物、剧情能引发共情而不陷入俗套,最后用高精制作托起整体影片质量。可以发现无论是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还是2019年的《白蛇·缘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都遵循着这一创作规律。


神话题材不存在IP垄断,但故事创造和高精制作环节存在壁垒。2015年至今,神话题材立项的动画电影数量显著增多,初步统计片名中包含“西游”的动画电影项目就有11个,包含“悟空”、“八戒”的项目有7个;片名中包含“哪吒”的动画电影项目有7个,包含“白蛇”、“白娘子”的项目有4个,如下表所示。但我们发现最后能取得票房成功的并不是备案最早的,追光动画的《白蛇:缘起》和可可豆的《哪吒之魔童降临》的制作备案时间都较晚,但是票房成绩却是最好的。“主创团队”+“制作效率”就起到了非常关键作用,追光动画王微团队前期失败经验积累,饺子团队在剧情设计和人物设定上的创意以及光线彩条屋导演工作室生态体系的资源支持使两者均获得了成功。


2004~2008年,限制进口、税收优惠、鼓励原创,扶持国产动画产业发展。2004年4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国产动画片与引进动画片每季度播出比例不低于6:4。2006年8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直接指出下午5至8点,禁播国外动漫节目,且每日全国动漫播出总量中,国产动漫比例不低于70%。2008年2月《关于加强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指出各动画频道在17:00-21 :00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栏目,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对象的频道,要严格执行国产和进口7:3的规定。在进口限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限制播放国外动漫影视片后,我国动漫影视作品的产量快速增长:以电视动画片为例,1993年全国制作完成4部作品,共195分钟;2001年制作完成13部,共8,511分钟,2007年底,全国电视动画片产量已经达到了10万分钟。



在产业扶持方面,期间内出台了包括《关于实行优秀国产动画片推荐播出办法的通知》、《关于促进我国动画创作发展的具体措施》以及《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十部委联合颁布)等多项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动画片长期扶持,对国产动画片制作发行机构在增值税、所得税、关税等税收予以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国产动画发展,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动漫企业境内上市融资。



2015年至今,政策扶持力度保持平稳,动画产业市场化竞争加剧。动漫产业的税收优惠和优秀作品扶持政策仍在延续,在补贴和资本开放上没有进一步宽松趋势。我们以新三板37家动画挂牌公司为例,分析政府对动画产业的补贴及税收优惠情况。统计发现,2016年政府补贴同比大幅增长224%至7165万元后整体规模保持平稳。按照2018年公告数据来看,新三板动画公司中有22家公司税率在15%及以下。在2019年8月《哪吒之魔童降世》研讨会上,中宣部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动画电影在政策、资金、人才上的扶持力度,继续抓好动画电影的精品生产”,动画电影政策面或有边际改善迹象。



国产动画电影上映数量恢复增长。2010~2016年期间动画电影数量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国产动画电影是主要增长来源,2016年上映动画电影数量达到60部,其中国产动画电影37部,占比超过60%。2016~2017年国产动画电影上映数量有所下滑,2018~2019年上半年上映数量有所回暖,2019年上映数量同比增长41.7%。从动画电影结构来看,2018年上映动画电影中,国产动画33部,占比52.4%,进口动画主要来自日本和美国,分别为13部和6部,其余11部来自其他国家(英、法、德等)。



从国产动画和进口动画比较来看,进口动画平均票房较高,2016年甚至达到2.47亿元/部(主要贡献影片包括《疯狂动物城》(15.27亿)、《功夫熊猫3》(10亿)、《你的名字。》(5.75亿)等),国产动画影片平均票房从2010年2200万爬升至2015年的5000万,随后进入横盘状态,截至2019上半年国产动画电影在《熊出没》、《白蛇缘起》、《小猪佩奇过大年》等过亿影片带动下,单片票房大幅提升至9700万元。从电影质量来看,进口动画电影票房加权评分总体保持在9分以上,2010~2015年期间国产动画电影的质量和口碑持续改善,与进口动画电影的猫眼加权的评分差距逐渐收窄,并在2019年上半年成功实现反超。



动画电影近年来虽有增长,但与整体电影市场相比,数量和票房比例仍然较低。2018年动画电影上映数量占比虽然有明显提升至11.47%,但由于单片票房并没有明显改善,总体产出票房占总票房比重同比继续下滑至6.87%。2019年上半年,在头部动画内容带动下,动画电影票房和数量占比实现同步增长,电影数量占比同比提升3pct至14.46%,票房占比同比提升5pct至11.86%。



动画头部效应显著,1~5亿动画成中流砥柱,5亿以上对动画票房拉升力最强。从动画历史动画影片的票房分布来看:1000万,5000万,1亿,3亿,5亿为主要分布节点。影片票房结构来看,过去三年,1000万票房以下的长尾动画影片数量众多,占总动画影片数量平均为35%,票房贡献为1~2%;1000万~5000万票房区间的影片数量平均占比为33.5%,票房贡献为8~10%;5000万以上票房影片占剩余三分之一,其中1~5亿动画影片数量平均占比约17.5%,平均票房贡献约为30%,是国内市场的中流砥柱。5亿以上的动画影片数量相对较少,但票房贡献度高(40%以上),整体票房拉升力最强。


从集中度指标来看,2016~2018年,动画电影票房CR3平均为44%,CR5平均为55%,2019年前三季度在《哪吒》单片49亿巨额票房带动下,CR3达到67%,CR5平均达到76%。对比真人电影市场来看,2018年CR3为16.74%,CR5为24.89%,仅为动画电影集中度的一半,说明动画电影市场的集中度更为明显。



动画电影暑期档市场集中度近7成,春节档单部票房最高。从重点档期的单部动画电影平均票房来看,春节档动画电影多出爆款,《熊出没系列大电影》长期驻守,平均单部产出2.05亿。国庆档和贺岁档的单片票房表现不俗,分别为1.21亿元/部和0.92亿元/部。选择在暑期档定档的动画影片较多,但单部票房产出较低,仅有0.33亿,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成功打破暑期无大片的格局,暑期档单片票房成功跃居各档期第一。元旦档则表现最差,单部票房仅0.17亿,票房占比远低于数量占比。



从动画电影的制式来看,3D动画电影呈现量少质优之势。2D动画影片数量上占据优势地位,然而从单部电影平均票房来看,单部2D片的平均票房远低于3D动画电影。2015年,2D动画的单部平均票房仅0.16亿元,2019H1已增长3倍升至0.66亿元;相比于2D,单部3D片的平均票房无明显增长趋势,除了2016~2018年出现下滑以外,2015至2016年、2018H1至2019H1是增长的,2019H1单部平均票房已达到2.05亿,超过2D约1.4亿。



美国、日本的动画产业发展成熟,通过其发展历程和现状可以发现海外动画市场繁荣有以下特征:

1)头部集中,TOP10动画电影占总体动画电影的比重超过70%。

2)优质内容,合家欢系列成熟,同时高制作质量(平均单分钟7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可以有效补偿影片在创意和故事上的不足,抬高了内容下限。

3)系列迭代,美国动画电影的系列动画IP的电影票房前三代作品票房增长稳定,后续出现衰减和分化,在投入产出比上,系列动画比独立动画更高,且近年来有扩大趋势。根据Box  Office  Mojo数据,统计得到两者在2018年全球票房比制作预算的比重大约为6.2x和3.0x。

4)全球发行,美国动画IP拥有广泛的全球受众群体和卓越的海外发行能力,过去十年间,北美动画影片的全球票房是国内票房的3x左右,是影片盈利的重要保障。此外,日本动漫的海外收入占比达到46.2%,是近年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5)衍生繁荣,除了票房收益外,美国动画IP具有强大的衍生能力,其中零售衍生品是最大的部分,维尼熊、米老鼠和他的朋友们的内容收益不足衍生品收益的十分之一。日本动漫产业的衍生商品和授权市场的收入规模达到8796亿日元,占总市场的24.3%,是播放权市场收入的3倍。


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动画电影制造国,我们从北美动画电影数量和票房的增长趋势、头部动画电影情况、投入产出比结构、三个角度剖析北美动画电影市场。北美动画电影依据票房体量划可分为五个阶段:



1)萌芽期:1995年皮克斯的第一部计算机动画《玩具总动员》拉开了现代动画电影的序幕。

2)成长前期:1998年皮克斯与迪士尼的《虫虫危机》登上屏幕,北美动画电影票房进入5亿时代,行业进入缓慢发展时期,皮克斯、迪士尼、梦工厂主导市场。

3)成长中期:2004年梦工厂制作的《怪物史瑞克2》收获4.41亿美元票房,北美动画电影票房突破10亿美元天花板,蓝天工作室、索尼动漫、照明娱乐相继推出第一部动画电影,动画电影产能快速增长。

4)成长后期:2010年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3》登上银幕,北美动画电影票房跨入15亿美元时代,随着DC漫画改组为DC娱乐,各大电影公司加快动画电影版图。

5)成熟期:2016年皮克斯制作的《海底总动员2》、照明娱乐的《爱宠大机密》等多部热门影片的上映,将北美动画电影带入20亿美元时代,随着迪士尼对20世纪福克斯的收购案完成,寡头格局已定。


动画电影数量和票房占比稳步上行。1995~2018年,北美动画电影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飞跃式的发展。从数量上看,每年制作的动画电影数量从1995的个位数增长到如今的三十多部,在整个电影产业规模扩大的背景下,数量占比仅有小幅度上升,从1995年的2.9%增长到4%左右。The Numbers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北美动画电影每年基本保持在20部以上,且2016之后每年动画电影数量超过了30部,其中2017年共上映34部动画电影,占总电影数量的4.59%。截止至2019年8月共上映动画电影21部,占总电影数量的4.02%。


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北美动画电影票房占比在经过3~4年的增长后有1~2年的小幅回落,但整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1995年北美动画电影票房仅占电影总票房的6.62%,而如今这一比例已经扩大到14%左右,其中2016年北美动画电影票房达到23.13亿元,占总票房20.55%,主要由于2016年涌现较多品质优良的动画电影,如《海底总动员2》、《疯狂动物城》、《爱宠大机密》。



在北美动画电影中,每年票房超过1亿美元的数量维持在6部左右,头部动画电影数量占所有动画电影数量的20%左右,其中2016年有8部电影票房超过1亿美元,数量占比为25%。票房超过1亿美元的动画电影票房总和基本高于10亿美元,其中2016年接近20亿美元,头部动画电影票房占动画电影总票房的比例基本维持在80%左右。20%的数量比例贡献了80%的票房,足以见得,动画电影头部效应明显,整个北美动画电影市场份额几乎被几部精品电影垄断。



根据The  Numbers披露的电影预算数据,2010~2019年上线的107部动画电影投入产出比为3.91,而这期间所有类型电影产出比为3.22。在动画电影中,制作成本在0.75~1亿美元的投入产出比最高,为6.27,制作成本高于1.5亿美元的为4.09,而制作成本在0.25~0.5亿美元的仅有2.06,因此对工作室来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优的策略是以中型产品为主,以高成本制作为辅,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六大电影公司每年稳定占据北美总票房市场份额的80%左右。其中,迪士尼的市场份额逐年攀升,从2012年前的13%左右一直增长至2018年的26%;华纳兄弟自2010年以来市场份额较为稳定,徘徊在14%~18%;索尼和派拉蒙市场份额逐年下滑,尤其是派拉蒙,甚至在近几年多次跌出六大行列。随着迪士尼对福克斯收购案的完成,迪士尼市场份额将扩大到市场的1/3,稳坐好莱坞首把交椅。



2017年日本广义动漫市场规模达到2.15万亿日元,连续8年实现正增长。从海内外市场规模对比可以看出,国内市场规模从2002年到2014年每年保持稳定增长,在2014年达到顶峰后开始回落;海外市场规模在2005年之后逐年下降,自2013年增速转正,其中2015年增速高达78.65%,是近年来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日本动漫产业遍布九大领域,2002~2017年,动画电影规模仅占整个市场的1.3%~3.5%,其中2017年票房收入为410亿日元,仅占整个动漫市场的1.9%;动漫商品是国内动漫市场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份额在2010年之前稳定在40%~50%,自2010年开始下滑,占比从47.78%下滑至2019年的24.31%。由于中国地区的动画进口限制,2006~2009年期间海外市场收入持续收缩,从2006年的5204亿日元累计下滑51%至2009年的5597亿日元,2012年后海外市场恢复增长,2015年重新回到2006年的水平,2016~2017年海外市场保持30%的增速水平,2017年底达到9948亿日元,占总动漫产业的46.21%。



动画电影数量不断攀升,票房维持高位。2000~2015年,日本动画电影内容产出持续丰富,从31部增长到84部,2016~2017年产量保持稳定;单片票房也实现了持续增长,剔除个别年份单片爆发带来的异常点外,单片票房从4~5亿日元/部增长至6~8亿日元/部,两者共同推动日本动画电影市场上行,截至2017年实现票房410亿日元。其中,2001年、2004年、2016年票房显著高出同时期票房是因为这三年分别上映了《千与千寻》(308亿日元)、《哈尔的移动城堡》(196亿日元)、《你的名字。》(250.3亿日元),位列日本动画电影票房榜前三。从日本动画电影票房占总票房的比重来看,中枢缓步上移:2000~2005年为13~14%,2006~2010年为15%~16%,2011年至今为20%,个别产品大年能达到25%以上。



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手机访问“行行查”小程序更方便

影视 动漫
相关推荐